酷兒明星與在地生力軍
自二月底開始,港都上半年最大型的藝術節開始起跑後,《賈寶玉》應該是截至目前為止賣得最快最好的一個節目,開賣後約莫三十分鐘,四個場次就全部售罄。以曹雪芹的章回小說《紅樓夢》為本,來自香港的林奕華導演以流行歌手何韻詩飾演的賈寶玉為中心,不僅挑戰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性別框架,同時以後設的手法來重新檢視賈寶玉和十二金釵的愛情多角習題。但在這部導演手法鮮明的音樂劇中,林奕華以明星制度量身定做了「何韻詩式」的酷兒演唱會,乃是圍繞著明星進行劇本編寫與歌曲創作,不意外是香港編導對於市場風險規劃上的高度敏感,然透過大量台灣戲劇工作者的參與、本土語言的使用與反映當下台灣社會議題,「台味」十足也是本劇能夠在春天藝術節頗獲好評的原因。
相較於《賈寶玉》的專業音樂劇,易曉玲老師的《獨自旅行在冬季》雖然定位為一部學期製作,但卻在此劇中展現了演員的潛力,以及師生互相提攜的默契。故事乃是以「賴聲川式」的多線敘事進行,時間與空間的跨度極大,透過一個機場炸彈事件,揭露了幾組人物的生命情境,大部份取材於當下年輕人的日常生活,語彙輕鬆但不失對生命的反省。可惜不同國籍的角色設計雖然展現了編劇的企圖,角色之間的文化差異難免顯得刻板。然而,其中最深刻的敘事支線,則是以六O年代美軍駐台時所發生的羅曼史為中心,這一段跨國之戀,體現了編導對台灣冷戰歷史的關懷,角色掌握上對同學來說雖有挑戰性,但大致能夠掌握花甲之年的神韻。
其他令人驚喜之處還包括影像設計,本劇的媒體操作不僅止於成為場景的指示符號,以即時通訊的方式來呈現網路交友的虛擬性,更深刻調侃了當今流行文化影響之下虛擬世界的情感認同危機。演員大多能夠駕馭角色,其中幾位演員的演技收放自然,沒有新人的浮躁。劇中所加入的舞蹈元素,雖然增加了表演的層次,也看得出同學在歌舞劇類型的執行力,但某些段落中的表演在情緒上過於強烈,收放之間有需要調整之處。
從《賈寶玉》的明星行銷與製作來看,在後設敘事上體現了中國古典小說酷兒化的可能。然而帶給當前台灣表演團體的啓示,除了明星制度之外,或許是對高雄故事的深刻發掘,演技以及舞台技術上的持續鍛煉,更勝過追求形式上的操演與實驗。
-----
此文刊登於四月份誠品《現場》
作者:王萬睿(義守大學電影與電視學系兼任講師,英國Exeter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)